当前位置: 主页 > 故事大全 > 文化常识

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:刘小树来源:精品文摘 标签:孔子
 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,他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。在他的思想体系中,“仁”“礼”“中庸”“道”“义”“和”等都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。然而,到底何者为孔子思想的核心,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,具体而言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:
  
  一、多数学者认为“仁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都强调“仁”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。同时认为“仁”与“礼”关系密切,二者互相补充、互相包容,又互相制约。“礼”是外在的行为准则,“仁”是内在的精神状态。“礼”必须以“仁”为思想基础,“仁”必须以“礼”为客观标准。或者说“仁”“礼”关系是道德论和政治论的关系,“仁”是“礼”的本质,“礼”是“仁”的目标和要求。匡亚明《孔子评传》(齐鲁书社1985年版)认为,“仁”的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“仁”是他的哲学,他的世界观,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、政治学说、教育学说,一句话,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“一以贯之”的总纲。“礼”是“仁”的外在表现形式,“中庸”则是使“仁”与“礼”相统一的方法论。马振铎《仁·人道:孔子的哲学思想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)把孔子作为哲学家来研究,认为孔子的哲学就是以“仁”为核心建构起来的,孔子的哲学是以仁——人道为核心的“人的哲学”,其基本问题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人道问题,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。
  
  二、也有人认为“礼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。蔡尚思《孔子思想体系》(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)认为“礼”贯穿于孔子的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教育等思想中,孔子之学就是礼学,它从大到细,面面俱到,“礼”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。“礼”与“仁”二者合论时,实质是以“礼”为“仁”,纳“仁”入“礼”,“礼”是目的,“仁”是手段。二者分论时,“礼”比“仁”的要求更高,范围更广。吴江《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略考——儒家学说述评》(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)也认为孔子学说重点在“礼”,孔学主要是礼学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。郭克煜等着的《鲁国史》(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)与之看法相近,也提出孔子的思想学说以“礼”为核心。他们认为,除《论语》外,《春秋》《仪礼》《周易》《礼记》也是研究孔子的重要着作,从这些材料看,孔子是一位大政论家、大伦理家,孔子是积极入世的,他的学说是为政治统治阐发的,其中,“礼”“乐”属于政治层面,“仁”“义”属于道德、伦理范畴,道德层面上的“仁”乃服务于政治制度层面上的“礼”。
  
  三、金景芳等人的《孔子新传》(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)认为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:一个是“时”;另一个是“仁义”。第一个核心是基本的,第二个核心是从属的。第一个核心偏重在自然方面,第二个核心偏重在社会方面。孔子又特别重视“中”,它是从“时”派生出来的。孔子还特别重视“礼”,实际上它是从“仁义”派生出来的。后来,金景芳在《经济博览》1994年第12期撰文,说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,孔子在哲学思想中有一个核心,在社会科学思想中有一个核心,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,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“仁”更根本些。
  
  四、骆承烈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和”。他在《孔子的思想核心——和》一文(载《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)中认为,在孔子丰富的思想宝库中,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达到思想上的统一,行动上的一致,社会上的协调,国家中的安宁。而这些,说到底,就是一个“和”字。“和”既是调和的手段,更是和谐的状态,孔子希望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,和平的环境,和洽的气氛,即达到一种远比“和”的手段要高、要深、要广的和谐机制。
  
  五、张富祥提出“道”为孔子思想的核心。他在《鲁文化与孔子》一文(载《孔子研究》1988年第2期)中,不同意多数学者所认为的“礼”或“仁”为孔子思想的核心,认为儒家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团体,其理论标志是孔子所谓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的“道”,“道”在本质上是周代贵族政治所体现的“君人之道”即“君道”。这个“道”有显着的秩序性、伦理性和知识性特征,孔子是一位拥护“君道”、倡导集权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。
  
  此外,还有人认为“中庸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,说“中庸”是孔子“一以贯之”的基本精神。不过,“中庸”强调对事情的看法“允执厥中”,处理事情要“无过无不及”,在较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手段。另外还有的人认为孔子思想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核心。
  
  学者们在孔子思想核心问题上的分歧,是由于大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尚存有不同的认识,例如,使用的方法不一致,对材料的占有和分析理解有异等等。这些分歧的存在,也是对孔子思想研究不断深入的体现,标志着孔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。随着学者们对理论问题、方法问题和文献资料问题越来越重视,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分歧也会朝着一致的方向发展。
  
  实际上,孔子的思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,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,他的思想所表现出的具体特征也有不同。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孔子思想发展的阶段性表现,只是还未见具体而深入的分析。根据我们的看法,孔子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:孔子思想产生的早期,孔子关注最多的是“礼”,即周礼。孔子步入社会之初,名声日隆,从学的弟子众多,原因都在于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。这一时期,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,他所念念于怀的,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孔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。他到处推行自己“礼”的政治主张,企图用自己的学说改造社会,但却事与愿违,处处碰壁。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“礼”之不行的深层原因,于是,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到“仁”,议论“仁”与“礼”之间的关系。这时期,孔子“仁”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。进入“知命”之年以后,孔子的人生境界逐渐提高,以至于最后达到了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佳境。他晚而喜《易》,并作《易传》,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发,他的“中庸”的方法论观点也臻于成熟。如果把孔子的一生进行这样整体的分析,或者会有助于对其思想核心问题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