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故事大全 > 文化常识

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:“七”

发布时间: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:林小果来源:新华文摘
  “七”不但是数字,在我国古代“七”还是一种文体,也就是所谓“七体”。
  
  “七体”文章,在《楚辞·七谏》中已经可以看出其端倪。其后,西汉的枚乘着文,假设吴客说七件事,从而启发楚王的太子,因此题作《七发》。从此,后代文人纷纷仿效其体,来作讽劝的文章。诸如傅毅作《七激》、张衡作《七辩》、曹植作《七启》、王粲作《七释》、张协作《七命》、左思作《七讽》,“七体”文章可以说大盛了。到了萧统(昭明太子)编选《文选》时,就把“七”列为一门;而唐代史学家编纂的《隋书·经籍志》中所录的《七林》十卷,很可能就是专收“七体”的文集。
  
  “七体”的形式基本上是主客问答,主要是客人用七段话来向对方进说。其中,前六段是初笔,最后一段才是全篇主旨。至于它的特点,有人认为它仍然是赋,只不过是段落分得明显一些而已。也正因为如此,到了唐宋“古文运动”以后,“七体”就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些讲究词藻、追求华丽的文体一道衰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