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故事大全 > 文化常识

有关“二百五”的由来

发布时间: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:曾小明来源:读者在线
  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傻头傻脑,不懂事还倔强莽撞的人,我们往往会将这类人称之为二百五,常常和白痴并用称白痴二百五,也可简称为“二”或者“半吊子”,那么二百五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?有多种说法。
  
  说法一:源于战国故事
  
  战国时期身挂六国帅印的说客苏秦被人暗杀了。齐王盛怒之下,发誓要给他报仇雪恨,但是久久查不到凶手。于是他想了一个计谋。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颅,悬挂在齐国国都(今临淄)的城门上,张贴出告示说:苏秦是内奸,杀他是为齐国除了一个定时炸弹。应该赏黄金千两,望义士前来领赏。
  
  榜文一贴出,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他们杀的苏秦。齐王说:“你们可不许说谎。”这四个人一口咬定是他们所为。齐王说:“好,真勇士也,赏给你们黄金千两。可你们打算怎么分呢?”四人回答:“平分,一人二百五。”这时齐王变脸了,他拍案而起,厉声说道:“来人,把这四个‘二百五’拉出去砍了!”
  
  说法二:源于民间传说
  
  从前有一个秀才,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、发奋苦读,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,连儿子都没有生。到了晚年,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,反而喜得贵子,添得双丁。秀才回想一生成败,不由得感慨万千,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:一个叫做成事,一个叫做败事。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,日子过得其乐融融。一天,秀才吩咐妻子道:“我要去集市上逛逛,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,大儿子写三百个,小儿子写二百个。”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,老妻回答道:“写是写了,不过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,两个都是二百五!”
  
  说法三:源于推牌九
  
  牌九是旧时的赌具,其中有“二板”(四个点)和“幺五”(六个点)两张牌。这两张牌和在一起是十个点,在推牌九时被称作“毙十”。“毙十”在牌九中是最小的点,谁都比它大,它什么牌也吃不了,所以牌局上的赌友就用二板和幺五的简称“二板五”来形容那种什么也干不了的无用之人。久而久之,在流传过程中发生音变,“二板五”成了“二百五”,它的含义也变成讽刺那种自作聪明,办事不靠谱,脑子缺根弦的主了。
  
  说法三:半疯和半疯谐音
  
  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,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,用纸包好,当时包五百两是为“一封”,而二百五十两就是“半封”银子,因为跟“半疯”谐音,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“二百五”。
  
  说法四:和古钱币有关
  
  其实,“二百五”俗语的由来,很可能与古代钱币有关。古钱币外圆内方,中间有方孔,所以古钱又曰“孔方兄”。古人为了携带方便,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,一千枚为一贯,后来叫一串。到了清朝,一串又称一吊。《红楼梦》里凤姐就说过,袭人月银是2两,晴雯等大丫头月钱是一吊钱。一千枚钱称一吊,一枚钱又称一个大子,五百钱就是半吊,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,比喻人的心眼不灵透。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,由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、孝感一带的山歌、道情、竹马、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,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《半吊子卖鞋》,是一个绰号“半吊子”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。说明那时就有了“半吊子”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