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故事大全 > 三国

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客观原因

发布时间: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:林小芳来源:小说月刊 标签:诸葛亮
  章武元年(221年)七月,刘备不顾诸葛亮、赵云等绝大多数臣僚、将领的规谏,亲率蜀军七万多人,以为义弟关羽报仇为名,孤注一掷地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。东吴名将陆逊以“积极防御”的策略,历时一年的坚守,后发制人,“火攻蜀军连营”,在夷陵重创蜀军主力。刘备见全线崩溃,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,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。陆逊集中兵力,四面围攻,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。至此,蜀军溃不成军,大部死伤和逃散,车、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。刘备乘夜突围逃遁,才得以摆脱追兵,逃入永安城中(又叫白帝城,今重庆奉节东)。次年四月,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,一病不起,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、李严等蜀汉重臣,令其辅佐新帝兴复汉室,随后就亡故于白帝城,史称“永安托孤”。
  
  刘备逝世后,太子刘禅继位,紧尊父命,封诸葛亮为武乡侯,开设官府办公。此时,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,曹魏、东吴两国也虎视眈眈,蜀汉政权岌岌可危。据《诸葛亮集》记录,魏司徒华歆、司空王朗和尚书令陈群等人就曾写信劝降诸葛亮,欲让其举国称蕃。然而,诸葛丞相不为所动,在领益州牧后,政事上的大小事务,均亲自细心决断,国内政事随之也有了起色。同时,诸葛亮认为,君主刚刚辞世,国家根基不稳,不宜发兵征讨中南叛军,转而采取外交手段,派邓芝及陈震出使东吴重新缔结联盟,消除了南中叛军的外部支援。建兴三年(225年)春,诸葛亮见时机成熟,亲自率军南征,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、孟获,并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,以攻心为主,分化瓦解对手,先打败雍闿军,再七擒七纵孟获,至同年秋,平定了南中地区的所有乱事,并获得一定的兵源补充。在诸葛丞相的不惜努力下,蜀汉帝国实力也有所恢复,逐渐摆脱了夷陵兵败的阴影。
  
  建兴四年(226年),诸葛亮统领蜀汉大军进驻汉中,开始大规模训练士卒,积极筹备北伐曹魏。同年,曹魏文帝曹丕病故,曹睿即位,是为明帝。诸葛亮见时机成熟,上书《出师表》给刘禅,陈述出师北伐的原因,表明自己统一中原的希望,开始了自建兴六年至十二年五次北伐的序幕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六出祁山”似乎有些不妥,史实中,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共有五次,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取道岐山的。其中,以第一次北伐机会最佳,也最值得后人所研究与回味。
  
  建兴六年(228年)春,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,将领魏延主动请缨,请诸葛亮发万兵(五千为后勤部队)给他出子午谷袭取长安,其认为魏军主将夏侯楙怯而无谋,见蜀军突至,定会自乱阵脚,由此便可一举攻克,再与由斜谷出兵的蜀军主力会师,这样长安以西便不再属于曹魏了,这便是后人所说的“子午谷奇谋”,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,故弃而不用。子午谷,南北纵向,长约三百三十公里,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,南至石泉县;北端出口叫做“子口”,南端出口称为“午口”。子午谷悬崖绝壁,栈道无数,其险要的原因则在于秦岭。秦岭又称为终南山,山势西高东低,为长江、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。子午谷贯穿其中,其山势之险峻,途径之恶劣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依照魏延计划,蜀军可在短时间内成功,而后集中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、武关、蒲坂等地,确保关中的安全,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速增援。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又分散,完全可以随后逐步加以各个击破。此计听起来甚是巧妙,但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,五千兵马攻不下长安自不用说,蜀军肯定不能越过长安而固守一两个险关而自掘坟墓;即便蜀军能凭借突袭取得长安,甚至潼关、武关,以蜀军的军力(蜀军不过十万左右,也就是相当于魏军的一个大军区),仓促间能不构筑起坚固的防御,仍然是一个大问题。一旦魏军从潼关、武关、蒲坂多路挺进,与关中余部形成里应外合之势,刚刚进入关中的蜀军形势将变得十分不利,处理不当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。北伐的十万蜀军是蜀汉帝国的根本所在,倘若覆灭,蜀汉也就算亡了。故而,飞刀认为,初次与魏军交手,诸葛先生的选择应该说是妥当的,至少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也确无必胜的理由。史实中,诸葛亮则派出由赵云、邓芝率领的一支军马作为疑兵,自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态势,以吸引魏军注意。魏明帝曹睿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,前往抵御赵云。诸葛亮趁机亲率蜀军主力趁势向祁山(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)发起进攻。毫不夸张地讲,当时没有人想到蜀国能够在夷陵惨败、刘备辞世后如此短的时间内组织起如此有效的北伐力量,因此,魏国对于蜀军的北伐毫无防备,直接导致了陇右的南安、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,天水、南安太守甚至弃守郡城向东逃窜,魏国天水守将姜维、梁绪、尹赏、上官子修等投降诸葛亮,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。顷刻间,陇右五郡(陇西、南安、天水、广魏和安定)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,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,战报传到洛阳,曹魏朝野恐惧,魏明帝曹睿情急之下决定御驾亲征,急率大军救援关右,坐镇长安,并派遣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蜀军赵云部,令张合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部。诸葛亮随即也派遣马谡为前锋,抢先占据街亭设防。同时,为了防备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从临渭出击配合张合的进攻,于是诸葛亮又命令将军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、街亭以南的列柳城。魏军名将张合出拒,因马谡处理战事过于草率,被张合于街亭击败。诸葛亮见势不利,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。这就是“一出祁山”的始末。
  
  此后,曹魏感觉到了蜀军的巨大威胁,在曹操当年“固守关中策略”的指导下,构建了以秦岭为依托的巩固防线,以守为主,等待时机,致使蜀军之后的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。建兴十二年(234年)二月,诸葛亮进行了自己一生的最后一次尝试,率大军出斜谷道,据武功五丈原(今陕西省岐山南),屯田于渭滨,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魏军都督司马懿,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,并以“千里请战”的托词平息了将士们的愤怒。八月,诸葛丞相终因积劳成疾,病故于五丈原,结束了其英武悲壮的一生。
  
  先生的旷世才华,不必飞刀多言,看过《诸葛亮集》的人都会知道;而先生的耿耿衷心,也无需飞刀也多讲,看过《出师表》的人自然就会懂得。山河风流多才俊,千古华夏英杰辈出,但飞刀独爱诸葛先生,对于他的崇拜是难于言表的,以自己的能力再写先生的生平也端的没有“演义”中那么精彩洒脱;如今对于先生的一些负面评论,飞刀也不愿再多做批驳,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飞刀有幸曾亲自到过三秦,看到了巍峨耸立的秦岭山脉,不由得想到了“六出祁山”的故事,此刻它的真与假已经显得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:曾经有一位英雄,为了他毕生的伟大追求而在此挥师征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