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故事大全 > 南北朝

齐明帝萧鸾为何绝后?

发布时间:2021年2月5日责任编辑:赵小新来源:小说月刊
  萧鸾之所以绝后,是因为杀戮太重。清人赵翼在《二十二史札记》中说:“齐高、武子孙,则皆明帝一人所杀,其惨毒自古所未有也。”萧鸾本是齐高帝萧道成次兄萧道生的次子,《南史》称其:“少孤,高帝抚育过诸子。”萧道成对这个兄长的儿子视如亲生,对特他超过自己的儿子,萧鸾历高帝、武帝两朝,官至仆射,在郁林王萧昭业为帝时,为辅政大臣,郁林王无道,(前文《一个演技堪比职业演员的皇帝》已详细说过这个人。)萧鸾弑杀郁林王,立海陵王萧昭文为帝,这也是个过度人物,没过几个月,萧鸾便弑杀海陵王,夺位称帝。《南史》说:“及郁林废,西昌侯鸾奉帝篡统。”
  
  从人家手里抢来的东西,自己拿着总归不那么自信,总是害怕有一天人家会来再把这东西要回去。这好比东西不是自己挣来的,而是借来的、抢来的,如果不把债主、物主杀掉就不能心安。齐明帝萧鸾就是这样,萧鸾后来患病,担心亲属人少力弱,这种担心越来越强烈,以致成为一块抹不去的心病,所以特别防备顾忌齐高帝萧道成和武帝萧赜的子孙。
  
  萧鸾篡位之前已经杀掉了一大批齐高帝与武帝的子孙,现在高帝、武帝的子孙还有十个藩王,他们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入朝拜见齐明帝萧鸾,明帝见过他们回到宫中后,常常叹息着说:“我及司徒(萧鸾的弟弟)诸儿子皆不长,高、武子孙日长大。”心病还要心药治,对萧鸾来说,这剂药却是杀人。杀心一起,血流成河,据《南史子岳传》,“延兴、建武中,凡三诛诸王,每一行事,明帝辄先烧香,呜咽涕泣,众以此辄知其夜当杀戮也。”
  
  萧鸾三次大规模杀戮高、武子孙,残酷无情,几近杀绝,清人王鸣盛在《十七史商榷》中统计萧鸾杀戮的情况,在这场大规模的杀戮中,萧道成、萧鸾父子的后代子、孙及曾孙被杀的有二十九人,怀抱中的婴儿被杀者还不在其中,惨不忍睹:
  
  “高帝(萧道成)十九男,除武帝及豫章文献王嶷,临川献文映、长沙威王晃、武陵昭王华、安成恭王暠、始兴王鉴已前卒,其余夭亡者凡四人。此外鄱阳王锵、桂阳王铄、江夏王锋、南平王锐、宜都王铿、晋西王銶、河东王铉、并出继道度之衡阳王钧等,凡八人,皆为萧鸾所杀。又杀铉之子二人。”
  
  “武帝(萧赜)二十三男,除文惠太子及竞陵王子良已前卒,其余夭亡者凡四人,又巴东王子响别自被杀。此外庐陵王子卿、安陆王子敬、晋安王子懋、随郡王子隆、建安王子真、西阳王子明、南海王子罕、巴陵王子伦、邵陵王子贞、临贺王子岳、蜀郡王子文、衡阳王子峻、南康王子琳、湘东王子建、南郡王子夏、并出继道度为孙之永阳王子珉,共十六人。文惠太子四男,长即前废帝郁林王昭业,次及后废帝海陵王昭文,次巴陵王昭秀,桂阳王昭粲,皆为萧鸾所杀。通计高帝之子、孙及曾孙三世为鸾所杀者凡二十九人。而锵、铄等之子,子卿等之子,见于史者独有铉之二子在孩抱中见杀。其实所杀必不止此数,当以其幼稚而略之。”
  
  萧鸾也知道他这种杀人极为残忍,每有杀戮,必先焚烧香火,呜咽流涕。据《南史桂阳王铄传》,一次,萧铄从萧鸾那里回来,对人说:“吾前日觐王,王流涕呜咽,而鄱阳、随郡见诛。今日见王,王又流涕而有愧色,其在吾邪?”果然这天夜里三更,萧铄被毒杀。萧鸾一流泪,就有人要流血。一时间高、武子孙朝不保夕,据《南史铉传》,每次朝见“常鞠躬俯偻,不敢正视直行”。这些小王大多是少年,人生才刚刚开始。
  
  萧鸾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权稳固,实在不必采取如此斩尽杀绝的办法,而且这也不是办法。问题还是出在人上,萧鸾这个人有问题,不仅在政治上有问题,心理上也有问题。《南史齐明帝萧鸾本纪》说萧鸾:“性猜忌,亟行杀戮。信道术,用计数。每出行幸,先占利害。简于出入,将南则诡言之西,将东则诡言之北,皆不以实,竟不南郊。初有疾,无辍听览,群臣莫知。及疾笃,敕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鱼以为药,外始知之。身衣绛衣,服饰皆赤,以为厌胜。”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萧鸾的性格特点:一是猜忌,急杀;二是信术,多忌;三是诡言,好诈;四是做戏,无诚。萧鸾他自己是这样的性格,必以这样的心思去揣度别人,虽然每每流泪,良心时有发现,但终不免结果骨肉相残。正如清人赵翼在《二十二史札记》中所说:“盖天良难泯,帝亦动于心所不安也,然其后又卒皆诛死。然则齐明帝之残忍惨毒,无复人理,真禽兽不若矣。”公元498年,萧鸾病死,年仅四十七岁。
  
  在萧鸾对骨肉行凶的过程中,有一个帮凶,这个人叫萧遥光,是萧鸾亲兄长的儿子,每每劝萧鸾杀尽高、武子孙。据《南史萧遥光传》:“明帝辅政,唯于遥光共谋议,劝明帝并杀高、武诸子弟,见从。”这个萧遥光生来残疾,是个瘸子,当初,萧道成说这个孩子“不堪奉拜祭祀”,要封他的弟弟袭继爵位,因萧鸾力谏,方得以继承爵位。在崇尚才学的南齐,诸王个个才高八斗,能书善文,比如据赵翼《二十二史札记》说:“临川王映能左右书。鄱阳王锵好文章,桂阳王铄好名理,人称鄱桂。江夏王锋五岁学凤尾诺,一学即工,十岁能属文,武帝谓其书为第一。”
  
  与众叔伯、兄弟相比,萧遥光却没什么学问,何以这么说?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。萧鸾的太子萧宝卷不愿读书,朝中令大儒蔡仲雄为太子讲礼,而萧遥光却说:“文义之事,此是士大夫以为伎艺欲求官耳,皇太子何用讲为?”以为读书进学是小技,是用来沽名求官的。这就是萧遥光的心理,他从小生活在这样一种极其崇尚学问、讲求学问的环境当中,加上其身有残疾,站不起或站不直的,不能与诸王一起同列朝堂,也不能参加祭祀等集体活动,心理性格不能不受影响,甚至扭曲。
  
  萧遥光与诸王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当中,多忌讳,特别怕被别人嘲笑,据《南史萧遥光传》:“遥光多忌。人有饷履者,以为戏己,大被嫌责。”人家穿双新鞋,他便以为实在戏弄自己;有一个叫刘绘的人曾在一封信笺上说:“智不及葵。”他也认为时讽刺自己。其实不用别人说什么,在这么一群美目凤仪,才高八斗的诸王面前,他自己就自惭形秽了。
  
  正是这样一种环境造就了萧遥光,成为这场杀戮的具体策划者和实施者,杀起自家骨肉来毫不手软。据《南史萧遥光传》,萧遥光“足疾不得同朝列,常乘舆自望贤门入(真讽刺)。每与明帝久清闲,言毕,帝索香火,明日必有所诛。”又据赵翼《二十二史札记》,“明帝欲尽杀高、武子孙,乃悉召入尚书省,敕人各量左右自随,孩抱者乳母随入。其夜太医煮药,都水办棺材数十具,须三更悉数杀之。”读书至此,让人不寒而栗。
  
  后来,萧鸾死,东昏侯萧宝卷继位,萧遥光辅佐之,他并不安分,也想效法萧鸾篡夺皇位。据《南史萧遥光传》说萧遥光,“潜结江祏兄弟,谋自树立。”结果事败被杀。
  
  萧鸾几乎杀尽高、武子孙。他死后,自己的的子孙也都在宫廷杀戮和其他政治事件当中悉数被杀,以至绝后。萧鸾有十一个儿子,据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:“十一子之中,梁武帝杀其六,东昏杀其一,魏人杀其一,余早夭者二,废疾无后而善终者一。然则鸾之子凡成人者皆不良死,盖鸾之后已绝。”这是天命吗?应该说是因果。
  
  读书至此,不觉泪下,杀人者“有理”,被杀者“无罪”,虽有理非真理,虽无罪是替罪。杀人者终被杀,如赵翼在《二十二史札记》所说:“真所谓天理昭彰,报施不爽,凡杀人以利己者,可以观于此矣。”巴陵王萧子良死时,虽然只有十六岁,也知道这个道理,他对前来杀他的中书舍人茹法亮说:“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昔高帝残灭刘氏;今日之事,理数固然。”